台湾哪里有广东移民?
我是广东人,在台北市开了间很小很小的公司 主要经营对大陆的出口,所以有接触很多想移民的人(大多是台商) 和他们聊天的时候会发现其实很多人对于要移民的目的还是不清楚的 只是觉得台湾呆久了想换个环境 所以会找我咨询移民的事 我就会建议他们可以考虑一下移民到欧洲 比如匈牙利 投资金额低 要求也简单 而且还可以办理全家移民 申请人的子女也可以同时申请过去 就在今年2021年我帮助一位台湾客户一家四代成功移民到了匈牙利并取得了欧盟申根身份!
说起这个客户更是有趣,他原本就是广东省江门市的一个小村长,早些年由于生意失败负债累累,为了还债只好带着老婆孩子出国打工,一开始来到台湾打拼,因为没学历也没有背景,只能从最底层的工作做起,每天加班加点也只能赚到一些辛苦钱,供孩子读个书都是勉强。
后来在电视上看到了匈牙利移民的广告,申请门槛低,无语言要求,只要投资就可以了,于是他就找到了我,经过详细沟通后我把申请的流程、需要准备的材料以及费用都一一告诉给了他。
客户听了之后觉得能够一家人一起移民,并且可以享受在欧洲的自由生活,还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最重要的是债务可以很快还清,不用再辛苦工作赚钱养家了,于是就立即决定办理了。 在经历了整整一年的准备与等待之后,终于拿到了身份,也实现了人生的逆袭,真是让人欣喜万分!
广府民系是广东省三大民系之一,使用粤语,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粤西及粤北部份地区、香港、澳门和海外粤籍华人社区。
广府民系的先民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来源是西晋五胡乱华、唐宋五代十国至南宋、清代三个历史阶段的中原人南迁,与岭南古越族人融合形成。
广府人的先民很早便到台湾经营发展,以澎湖为中继站,至二十世纪初叶,已有二、三十万人,遍布台湾各地,从事农、工、商业,参与各项社会文化、政治活动,在台湾经济文化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澎湖也是广府人从大陆往台湾迁徙时的落脚点,有“粤东门户,台湾咽喉”之称。从广东登陆澎湖岛,到台湾水路仅30公里。早在南宋时期,广府民系的先民即有从惠来、潮安、饶平、澄海等地,渡过海峡到澎湖拓垦。据文献记载,明清时期,先民即从潮州、汕头、饶平、惠来、碣石卫、大埔、归善、海丰、增城等县(市)往澎湖迁徙与开发,与澎湖本地人通婚,繁衍子孙,成为澎湖居民中的主要人口成分。澎湖有台湾“广东移民之母”的美称,广东人到台湾去,多数经过澎湖。在“唐山过台湾”时期,台湾移民中有五分之三是经由澎湖到达台湾的。现在澎湖县有广府人、客家移民及潮汕移民的神庙和祖祠遗存。仅以广府人移民所建供奉的公厅(即祠堂、祖庙、土地堂)就达20多座,如西屿乡的“天后宫”是清康熙二十六年建,惠来移民的“三山国王庙”是清咸丰八年建,海丰移民的“玄天上帝庙”是清光绪元年建,五华县移民供奉的“东岳庙”是清同治八年建,增城、惠来、澄海、海丰等县移民的“天后宫”是1912年建。马公镇有番禺县、增城县、博罗县、大埔县、饶平县、碣石卫等县(镇)移民所建的“广德堂”、“三山国王庙”、“圣王庙”、“龙眼公庙”、“玉皇阁”、“三官堂”、“灵官庙”、“西岳宫”、“东山庙”、“上泰山伯公庙”、“下泰山伯公庙”、“泰山伯公庙”、“三山国王庙”、“龙王庙”、“南天仙真殿”、“关帝庙”、“东岳庙”、“水尾帝庙”、“三佛堂”、“上天圣母宫”等公厅祠庙共22座。广东人从澎湖移民到台湾本岛,主要是大甲溪至淡水溪南侧山岭以北平原区。他们多以家族为单位,依原籍广东某县某乡某村命名自己的落脚地,在台湾北部形成了“顺德墟”(台北中正区)、“新丰埔”(板桥永安里)、“潮澄埔”(板桥庄和宋)等等广府人新村;在台湾西部,也有多处以广东地名命名的移民村,如“梅林庄”(苗栗县三义镇)、“潮梅澳”(彰化县鹿港镇)、“潮客庄”(彰化县鹿港镇)、“广东庄”(彰化县员林镇)、“大埔庄”(苗栗县兴和)、“大埔乡”(台中县大甲镇)、“潮澄区(社)”(台中县大甲镇)、“潮汕庄”(台中县清水镇)、“潮嘉乡”(台南县新营)、“广东庄”(嘉义县)等。
广府人来台最早的是船员。1621年荷兰人侵占澎湖,第二年进攻台湾南部时,荷兰政府雇用不少广东人充当船只划手和桨手,有的在澎湖、南台湾落下为渔民或农夫,成为广府人在台湾拓垦先驱者。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众入台赶走荷兰殖民者,并建立郑氏政权,其间不少船员、部将和家眷属广府人。清军攻台接管后,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