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本向欧美学习?
这个问题很有趣,可以深入思考一下。 现在中国很多城市都修了地铁,因为北京交通的拥堵,所以北京修建了五条地铁线来缓解交通压力。 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建完这个地铁之后,整个地面交通更加拥堵了。。。 这是不是跟“向西方学”的道理是一样的呢? 我们当年学习苏联,建设重工业的时候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重工业是个吃钱的无底洞,而且产出是滞后于投入的。你投入的钱越多,生产的东西越少,反过来还造成你本币贬值,外部需求增加。
当时我们有钢铁产量世界第一,煤炭产量世界第一,基本所有重工业产品都是世界第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基础产业”“战略产业”。 但是我们却缺少消费电子、精密仪器这些需要技术含量更高的产业,于是只好从国外买,结果由于我们是制造业世界工厂,所以我们只能买得起低端的产品,中高端产品还得看美国脸色。 而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恰恰就是要摆脱这种困境:如何实现经济的转型,告别“靠天吃地”的经济模式。
那么请问,如果我们不向西方学习,我们依靠什么来实现这一目标呢? 或许你可以说我们向俄罗斯学习,但问题是俄罗斯现在穷得就剩下石油和天然气,其他啥都没有,你让我咋学啊?!! 我们还能向西欧美国学习,但是西欧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生产力下降,人口负增长,他们还有多少产能可以转移给我们?而美国的制造业虽然比我们发达,但是美国人是不会把技术分享给我们的,因为我们是不友好国家。(尽管很多人骂美国搞技术封锁,但是请记住一点:没有技术分享,只有市场开放,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所以从本质上讲,我们现在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在追求两个目标:
1,完成工业化进程(即以前苏联模式的延续);
2,实现经济转型,摆脱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构建“后工业时代”的新格局。 这个目标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可太难太复杂了,因为涉及到利益分配的问题:谁愿意放弃手上的权力?谁愿意承担改革的代价? 日本为什么能改革成功?是因为日美贸易战打醒了日本人,让他们意识到再不改革就彻底没戏了,所以日本政治界(主要是大藏省,也就是财政部)才提出了“金融自由化”和“日元升值”两大政策,从而开启了日本经济的腾飞。
而我们目前遇到了同样的难题,以钢铁行业为例,当前中国的钢铁行业不仅产能严重过剩,而且技术也落后,如果继续维持低效率的产能,那么只会加剧环境污染,如果实行金融制裁或者加息,那又会增加企业的负担,让本来已经脆弱的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面对同样的难题,日本曾经选择过激的方式(升准,加息),导致泡沫经济,后来政府采取非常规手段(降息,量化宽松)才得以挽回。
我想说的是,其实不论是“升准”还是“降息”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当下我们恐怕只能二选一了:要么忍受高通胀,要么忍受通缩。 这其实就是改革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要么忍受先富带后富的痛苦,要么忍受贫富分化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