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学位有什么用?
先引用一句名言,“The goal of art is to represent not the external world, but our internal world.”(Art is an expression of human intelligence and emotion that has been formed by experience over generations; Art reflects what’s inside a person, not just what’s outside.) 艺术的目的不在于表现外部世界,而是展现我们内心世界。——亨利·菲尔丁《艺术的意义》
1、艺术学专业学位的含金量如何? 这是一个很受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简单从历史维度来分析,希望能给大家一个相对客观的回答。 如果把时间周期拉长到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又经过冷战以及苏联解体,我们可以把20世纪初以来的世界史分成四个阶段,它们分别是以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兴起为标志的“极右派”时代(1920—1945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标志的“极左派”时代(1939—1955年)、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1946—1989年)以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1990年至今)。
在“极右派”时代和“极左派”时代,种族冲突、国家利益纷争以及意识形态对抗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在这两个阶段的尾声,也就是二战后和美国崛起的时代,我们发现文化和意识形态开始重新被置于政治的核心位置,但我们必须看到,在这个阶段文化仍然是一种附属品,它无法如历史所展示的那样去决定一个大国的崛起与衰弱。 但是到了“冷战”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在这个阶段美国和苏联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他们之间的斗争已经不仅仅是实力的比拼,更是文明和精神层面的较量。
于是我们会发现艺术、文学和哲学等精神产品成为了两国争夺的重要资源,例如1953年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的文化影响力,决定举办首届“惠特曼艺术节”(Whitman Arts Festival),以此向世人传递一种信号,即美国不仅是经济强国也是文化艺术的强国。而苏联也在文化领域大举进攻,例如他们派出许多芭蕾舞团和美国进行文化交流。(详见拙文《由舞谈中苏关系》)因此可以说在这个阶段,艺术等专业作为一个学位或者学历本身的确没有太大的意义,它的作用主要还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在国家间冲突中发挥作用。
但进入新世纪之后,我们惊奇地发现国际关系的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中美成为举世公认的两大超级大国,而美国一超独霸的地位更是无人可以撼动。面对美国的强势回归,我们似乎找不到可以抗衡的力量,不过我们发现在这个“一超”之下竟然出现了新的“多强”的局面,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印度以及日本都在各自领空、海洋以及本土拥有足以威胁美国本土的强大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意识形态似乎不再那么重要,一个国家的强大实力才最关键,因此艺术专业作为学历和学位的含金量是否会再度下降呢?我的答案是会,但它并不会迅速贬值。首先实力强的国家必然有更多的资源和资本投入到艺术等领域,因此这些国家的人民可能更多地享有这些优质的产品,而从发展中国家走向成熟的女性群体由于受教育的提高也会有更多机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但这并不能改变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本质。只是说强大的国家可以在这种工具性中更多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样式而已。(参见My article “Do Countries Make Their Own Styles in the 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