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移民是什么意思?
“新移民”,是相对于老移民而言的。 “老移民”,一般是指1949年之前迁入北京的“原住民”;“新移民”则是相对于他们而言的。 有人可能会问,那清末民初的时候从关外往关里移民的那一大帮人是不是“新移民”呢? 其实不然!因为这一批人也被称为“北飘”或“京旗”。
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后(1644-1795),为了有效统治广大的中原地区,实行了“八旗制度”,即由满人、蒙古人和汉人组成的军队,分别被编成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镶蓝六旗,和由满洲人组成的八旗,共二十旗。为了巩固皇权,清政府规定只有在八旗中任职的士大夫们才能居住在京师城内,而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只能由政府拨给而不能买卖,而且他们的爵位也不能继承。也就是说这些旗人是属于政府的官吏,而不是普通的百姓。 所以,即使他们迁到了京师(今北京),也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新移民”。
“新移民”往往指的是20世纪初从关外往关内移民的广大民众,他们之所以背井离乡,一方面是受连年战乱的波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东北的气候和环境已经越来越不适合人类居住,而当时又没有什么有效的防治办法,所以只好远远地迁徙到关内寻求生存的机会。 他们带着对家乡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离开白山黑水之间,开始了他们的闯关东之旅。
尽管这一大批迁移的人口以东北的旗人和民人为主,但是也有少数的蒙古人,他们大部分都是随同旗人一起南下的。不过,由于蒙古族是以牧为主,所以在汉族地区很难找到适合他们放牧的土地,于是他们的“南下”大多是以“落籍”为名到河北、内蒙等地垦种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