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宣教部是管什么的?
“五旬节”是主后七十个礼拜日子中的第一个礼拜,又称为“圣灵降临节”(HIS KINGDOM COMES),庆祝圣灵降临在信而悔改的人身上,开启天国的门。这个节日的原型是犹太人的逾越节,纪念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进入迦南。
教会历史中有很多伟大的改革运动都是在这样的“圣徒世代”中发生的,如教会初期的“使徒行传时代”、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17-18世纪的英国“清教运动”和美国的“独立战争与建国”等等。
在中国近代教会史中也有这样的一个“圣徒世代”,那就是20世纪初至40年代。这一时期的基督教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由“私人的信仰”转变为“社会的福音”;二是由“西方化”转变为“本土化”。这两个转化与“三一国际教会”在中国的工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自”运动是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刚刚完成的60年代中期开始的。它是由我国基督教两会的领导人以敏锐的政治嗅觉觉察到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剧变而采取的应急措施。虽然它的背景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运动的本身却反映了基督教在中国走向社会、走向世俗化的进程。 1958年3月,全国基督教协会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提出建立“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原则。同年10月,全国基督教协会成立。1960年起出版《现代佛教》(后更名为《现代佛学》),1964年起创办《海外文摘·宗教专栏》,并先后创办了北京译制厂,北京印刷厂等,开始实行自办事业。 三自的原则和精神成为中国基督教界处理宗教事务的两个基本准则。它不仅对巩固新中国的政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使教会走上了自我管理的轨道。从此,教会的事工不再依赖外国政府和基金会的资助,而是依靠会众自立。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基督教界的领袖们进一步提出了“三自”运动的三个转变:即由适应社会需求向主动服务社会发展;由单纯宗教团体向社会工作部门延伸;由单一的慈善工作向全方位的公益活动转型。这可以说是“三自”精神在新世纪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