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硕士课多不多?
这个问题,应该分为两个层面来讨论:
第一个是“研一”的课多不多; 第二个是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研二”“研三”的课多不多…… 这个话题可能不太好表述。举个例子: 在我读研期间(2014-2017年),我的导师一共带了五届学生,每届3-5人不等,我读硕的时候,我的同门师兄弟中,有在北大上博后的,有在人大上博后的,有在中国政法大学上博后的,有在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的,还有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的。这些师兄师姐们现在都是各法学院的领军人物或骨干力量。我们这六个人中,有四个拿了奖学金,两个拿了助学金的,两个人拿奖学金是因为他们本科是五院四系中的,一个是人大,一个是北大(当然这两个人现在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力也不能小觑),两个人的助学金主要是因为他们是外校调剂过来的,当年我们的复试线就是调档线和复试线双双过国家线就可以被录取的那种,所以调剂过来的同学往往被分在一个小组,我和其中一个清华的本科加哈佛的博士后(现供职于某知名法学院)一个小组,另两个是北大本硕连读的同学和一个中山大学的硕士同学。 我读硕时(2014年至2016年),因为我是调剂过去的,所以上课的时候跟我的同学坐在一起,当时印象比较深的是,这个班上除我之外都是保研直博本硕连读的,所以课程进度比我们慢很多,我记得《公司法》这门课,老师让做的读书笔记以及写的作业都比较多,因为我本来对公司法就比较感兴趣,所以做起来也不觉得累,反而是我的那些本科就是法学专业的同学感觉有些头大。除了《公司法》之外,其他课程基本上没花什么工夫,包括法律史和法律理论这种可能比较烧脑的课程,也都感觉轻松通过。
至于“研二”“研三”的授课情况,我因为已经毕业,就不太清楚了。但是据我所知,每个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有很大的差异,而且随着老师研究方向的不同,课程内容也会有较大的区别。比如,我的导师是一个研究商法的专家,所以他给我们开的主要是商法的课程,而如果是另一个导师,可能给我们开的就是经济法或者诉讼与非讼业务方面的课程了。 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